近年来,上海金融监管局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不断完善“全流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连续开展“消保专项治理年”“消保深化治理年”“消保规范治理年”三年攻坚行动,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提升金融教育宣传工作质效,充分发挥正面案例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五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第五期“外有所助”--外籍来华人员服务案例篇如下。
典型案例1:携手交通民生行业,推出国内首个出租车综合支付系统
面临外籍人士来华入境坐出租车但支付无门的痛点,某商业银行与大众交通联手开发国内首家适配出租车场景的综合支付系统。该系统针对车内特殊环境的挑战不断尝试研发优化,经过详实周密的论证、测试、复盘、迭代、更新,最终成功通过各类定制化处理解决了对应难题,实现了支付系统与出租车车载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交易处理速度和精准性,极大地提升了乘客的支付体验。该系统不但全面支持VISA、MasterCard、AmericanExpress、JCB、DinersClub、Discover、银联境外卡等主流国外信用卡支付,并可同时支持银联二维码、数字人民币、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该系统于2024年4月完成首批大众出租车的上线,预计在第七届进博会前将累计实现2000台的出租车覆盖。此举将极大解决外籍来华人员打车支付的堵点,为海外商务人士和游客抵达上海入境后可能接触的第一项本地服务提供民生金融便利。
监管提示”近年来,监管部门指导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与第三方商户的合作与联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切实保障在沪外籍来华人员基本生活便利性,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典型案例2:提升外卡支付便利性,优化境外人士在沪生活体验
近日,某商业银行收到上海某知名酒店的紧急求助,由于该酒店将接待参加某重要赛事的各国运动员并为其安排住宿等事项,急需升级配备POS机的外卡功能,并对重点区域增机。该行支行第一时间组织人手上门了解酒店外卡升级的实际需求,并制定了升级方案。同时在银行卡中心的支持下,完成了对该酒店POS机的全面改造,提供了外卡受理“操作明白纸”以及演示视频,并对酒店员工开展外卡培训、做好答疑解惑,一站式为酒店解决了“机器使用、流程掌握、解答问题”等外卡服务的难点。改造完成后,该行工作人员又对酒店的南北楼、贵宾楼、前台、餐厅、咖啡厅等重点区域近20台POS机逐一做了外卡测试,并全部测试成功,确保参加赛事的各国运动员放心使用外卡消费。此次外卡升级任务的完成,切实满足外籍人士的支付需求,也为外卡支付便利化保驾护航,获得了酒店和外国运动员的广泛好评。
监管提示:近年来,随着外籍来华人员的不断增加,为不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和涉外金融服务水平,监管部门指导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多措并举,丰富在沪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服务供给,聚焦“医、食、住、行、娱、游”六大场景,进一步优化外卡受理环境,切实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
典型案例3:推进薪酬购汇服务升级,为来沪工作的境外个人提供足不出户一键购汇的便利
薪酬购汇是境外个人来沪工作的刚需金融业务。某商业银行于2024年6月推出境外个人境内薪酬购汇线上便利化服务,支持个人签约或企业批量合作两种模式,实现境外个人通过手机银行完成线上薪酬购汇,足不出户,一键购汇,无纸化便利办理。截至8月末,已为复旦、交大、哈罗外籍人子女学校等高校、民非教育机构的外籍教师、海外人才实现薪酬购汇的服务升级,累计办理近百笔批量便利化线上购汇业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柜台办理薪酬购汇耗时久、流程长的痛点,优化了来华人士支付体验,助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获得客户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监管提示:监管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围绕外籍来华人员常见资产管理、保险保障等金融需求,丰富金融产品或服务类型,探索为符合条件的外籍来华人员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
文字来源: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近年来,上海金融监管局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不断完善“全流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连续开展“消保专项治理年”“消保深化治理年”“消保规范治理年”三年攻坚行动,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提升金融教育宣传工作质效,充分发挥正面案例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五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第四期“孕有所护”--孕妇关爱案例篇如下。
典型案例1:网点迎接新生命,银行人上演生命护航行动
一位孕妇陪同她的丈夫来到某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在其丈夫办理业务时,孕妇突感不适,羊水破裂,情况十分紧急。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某商业银行网点大堂经理根据应急响应预案,迅速拨打120。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拉起警戒线,寸步不离,时时关注孕妇的精神状况和生理反应,宽慰孕妇的家人。当救护车到来时,网点工作人员协助医生帮助孕妇上车,主动开辟绿色通道,向医生反馈在网点期间孕妇的具体情况,确保她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事后,该女子的丈夫特意打电话感谢网点工作人员,并对网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给予高度肯定。
监管提示:服务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监管部门鼓励银行从业人员主动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多观察思考,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尽可能地满足客户需求,真正帮助客户。银行不仅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更要时时刻刻将“安全生产”挂在心上,加强员工应急培训,完善应急预案,按时开展应急演练,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典型案例2:开辟爱心通道,保障孕期消费者的金融服务体验
某日,某商业银行接待了一位独立到访的孕妇客户陈女士,从身形推测孕期可能在6一7月间,大堂主管赶紧上前接待。客户表示需要将个人身份证件信息从大陆身份变更到香港身份,便于孕产期在香港能便捷就医。银行大堂主管从陈女士提供的材料中了解到她是一位对公开户的企业法人,本次需要同时更新个人身份证件与企业法人证件。该行的个人业务柜台设置在一楼、对公柜台设置在二楼,为避免客户在孕期上下楼,该行在一楼安排了一档为陈女士“一站式”服务的爱心专窗,由具有综合业务权限的柜员为其同时办理个人、企业法人证件更新的两项业务。业务办理完成后,陈女士对该行细致入微的关怀服务和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十分认可,表扬该行以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为孕妇群体考虑、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便利。
监管提示: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不仅关注到了孕期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还通过设置绿色通道、提供休息区域、优先办理业务等实际行动为她们提供了便捷、舒适、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体验。金融工作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尤其要充分关注特殊群体金融服务需要,主动作为,履行社会责任。
典型案例3:提供折返优先便利,服务承诺暖人心
某商业银行接待了一位孕妇客户郑女士,网点服务专员第一时间注意到这位特殊客户,小心搀扶郑女士到休息区域落座,递上温水咨询客户业务办理需求。郑女士表示需要通过柜台转账和打印转账凭证。柜面转账需要填单,但立式的填单台对郑女士来说不舒适,厅堂内移动填单桌高度偏低、也不适合郑女士目前的身体状况。服务专员协调了因午间轮班用餐暂停开放的一号柜台窗口,让郑女士坐在宽敞舒适、高度适宜的柜台前填写单据。业务办理时,柜员发现郑女士其实是代办转账,但没有携带身份证。为避免客户往返,服务专员提示可请账户持有者本人通过线上方式办理的替代方案,但客户决定还是回家取了证件再来办理。“那您一会儿来了找我,我为您安排折返优先窗口。”服务专员送上了服务承诺,由于天气炎热,还给郑女士提供了遮阳伞、矿泉水与湿纸巾,嘱咐她避开烈日慢慢走。当天下午,郑女士再次到访时,支行如约协调资源预留了折返优先窗口。业务办理完毕后,郑女士对银行周到、便捷的服务连连夸赞,表扬员工对孕妇群体“眼里有活、手里有活”。
监管提示: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孕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为孕妇提供暖心服务,不仅是金融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有助于提升行业形象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金融机构在为孕妇提供服务过程中,应注重服务的专业性和人性化,保障孕妇的合法权益。
文字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近年来,上海金融监管局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不断完善“全流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连续开展“消保专项治理年”“消保深化治理年”“消保规范治理年”三年攻坚行动,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提升金融教育宣传工作质效,充分发挥正面案例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五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第三期“弱有所帮”--特殊人群服务案例篇如下。
典型案例1:永不言弃千里追款,成功挽回汇错账的资金
年过七旬的夏老先生是某商业银行附近的居民,与其残障妹妹共同生活,并负责妹妹的日常开销和生活起居。近日中午,夏先生如往常一样来到支行的自助机具前,向其妹妹的残疾人保障资金账户进行转账,以用于妹妹后续的住院治疗等费用。可操作完成后发现钱迟迟没有到账,鉴于之前的资金都是实时到账的,夏先生很快意识到可能汇错了账号,便急忙寻求网点工作人员的帮助。经过核对,夏先生在输入收款人账号时按错了一个数字,又没有核对收款人姓名,以致于将近3万元的资金直接汇到了一个陌生人的账户。网点工作人员在安抚夏先生的同时,第一时间将此事向附近派出所进行登记备案,建议夏先生先回家好好休息,网点会竭尽全力想办法为其把钱寻回来。在之后的二十余天,该商业银行安排人员实时关心夏先生情绪的同时,与辖内派出所时刻保持联系,和民警一起寻找蛛丝马迹。最终,民警找到了远在黑龙江的收款人,网点随即也第一时间和对方取得了联系。终于在不断的努力沟通下,对方通过当地银行将误操作的3万元钱款全额转回了夏先生的账户上。收到钱款后,夏先生再次来到网点,难掩激动之情,“太感谢你们了,我的钱总算失而复得了。”
监管提示:监管部门指导金融机构持续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始终将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尤其关注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的金融需求,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贴心的金融服务。
典型案例2:打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网点,优化特殊人群服务便利性
“从入门到各项服务,没有一点点的障碍”。近日,某商业银行网点完成装修改造,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无障碍办理金融业务,网点入口处改建了轮椅坡道并配有鲜明标识牌和救助按钮,方便残障人士使用轮椅进入。网点内部也设置了低位取号机、无障碍存取款一体机以及无障碍卫生间等。除了硬件升级,网点员工也在用心完善为残障人士提供的金融服务流程细节,客户体验后连连称赞,“我在每一位员工脸上都能感觉到尊重和真诚,我觉得这样的无障碍建设比硬件优化更令人感动。”
无独有偶,听障人士李先生也慕名前来体验,原先需要随身携带纸笔告诉网点工作人员自己的业务需求,但现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简单的手语和李先生进行沟通,并为李先生提供了助听器、书写板、震动式叫号牌等。在网点期间,一名持有手语资质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让沟通与服务变得更加“零距离”“无障碍”。
此外,网点内还配置了紧急救助按钮、无障碍VIP室、无障碍网银体验区等,给予往来客户,老年人及特殊人群全方位关爱。
监管提示:在升级迭代服务环境的同时,金融机构依托服务驿站等公益品牌,持续丰富金融为民实践,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宣传力度,有力提升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典型案例3:空中客服暖心服务,助力残障客户体验升级
客户石女士全家长期居住国外,想通过某保险公司空中客服办理保险业务。在石女士妹妹的帮助下,门店柜员通过线上视频外呼的方式联系上了远在美国的石女士一家。服务中,门店柜员了解到部分业务的资格人林某为聋哑人,无法进行常规的对话交流,便立刻协调网点会手语的柜员与林某进行手语视频沟通。但由于时差限制和网络信号等问题干扰,第一次业务办理被迫中断了。为了更好地解决远在大洋彼岸的客户的服务需求,门店积极组织合议研讨。一份为石女士一家“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方案诞生了,即通过柜员提问、家人转述、资格人手书做答和展示的方式,结合原件材料及家人回访确认进行业务办理。这份高效、贴心且安全的方案得到了客户的高度配合。很快,石女士就收到了业务成功办结的通知。她对这次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监管提示: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各金融机构恪守“金融为民”初心,打通线上线下办事渠道,逐项升级改造软硬件,拓展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速度,充分保障残障人士公平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对于部分残障客户,实现服务“加速度”,做到服务“近在咫尺”。
文字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近年来,上海金融监管局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不断完善“全流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连续开展“消保专项治理年”“消保深化治理年”“消保规范治理年”三年攻坚行动,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提升金融教育宣传工作质效,充分发挥正面案例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五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第二期“少有所教”--青少年财商教育案例篇如下。
典型案例1:开展模拟经营挑战赛,以互动体验方式提升青少年财商意识
某商业银行面向中学生群体开发寓教于乐的金融教育宣传课件,以“民族工业崛起”为主题设计了模拟经营挑战赛,引导青少年体验企业经营决策过程,在互动体验中提升财商意识。挑战赛包含成本测算、定价选择、销售渠道选择以及风险事件管理四个关卡,参与者需要在各关卡内决策解决实际问题。银行邀请了数十位中学生及家长参加“金融知识学习日”,在体验银行服务流程及金融科技应用后,开展模拟经营挑战赛。在场中学生们扮演民国时期某民族企业的账房先生,在“成本测算”关卡根据已知信息测算商品成本,在“定价选择”环节根据成本及盈利目标制定售价,在“销售渠道”环节根据不同的商业销售策略选择合作渠道,在“风险事件管理”关卡解决突发的违约金问题。模拟经营挑战赛的趣味程度和教育意义让参与本次活动的中学生及家长感到十分满意。
监管提示: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各金融机构通过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宣传活动,聚焦青少年群体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增强青少年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各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程度与兴趣爱好,积极探索开发趣味性、体验式的金融教育项目,让青少年在成长期间培养财商意识、金融安全意识,护航青少年健康、安全成长。
典型案例2:金融知识进校园,识币治财更养才
某商业银行充分践行社会责任,积极组织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教育宣传。组织支行员工走进小学校园,围绕人民币发展历程、真假币识别、理财方法以及中小学生防诈骗等金融话题,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活动中,银行员工通过丰富的图文照片,向学生们直观展示了古代钱币和近现代钱币的差异。通过问题竞答的方式,讲解如何辨别人民币真伪,帮助学生明确远离假币流通的意识。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科普网络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方法,引导学生遇事不轻信、多考量,及时寻求帮助,确保自身和家庭财务安全。
监管提示: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各金融机构积极承担金融教育宣传的主体责任,以青少年作为金融教育宣传重点人群之一,系统化打造财商课程、基础金融知识和反诈防骗知识等宣教课程,助力青少年金融素养培养,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典型案例3:开展别有生趣的暑期金融学堂,讲好人民币的红色故事
某商业银行利用暑假时间,为当地中小学开展系列公益宣教活动。通过播放金融知识动画视频、青年员工金融小课堂和反诈宣传,带领青少年认识学习人民币背后的名胜古迹和人民币设计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该行结合安全教育主题,联动社区民警,通过知识宣讲、青年员工反诈拍手歌教学,切实提高辖内中小学生识诈、防诈、反诈意识,筑牢安全防线。
监管提示:各金融机构坚守人民金融底色,秉持着金融为民、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理念,充分发挥金融青年力量,携手共同推进青少年群体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以实际行动做好未成年人成长的引路人。
文字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近年来,上海金融监管局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不断完善“全流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连续开展“消保专项治理年”“消保深化治理年”“消保规范治理年”三年攻坚行动,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提升金融教育宣传工作质效,充分发挥正面案例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五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第一期“老有所扶”--适老化服务案例篇如下。
典型案例1:及时落实存款继承提取新政,解决高龄老人“继承难”问题
近日,高龄90岁的洪女士前往某商业银行求助,希望能办理其已故丈夫的存款继承事宜。因存款余额大于五万元,无法按照小额遗产继承的方式提取该笔存款,按照正常流程需要公正继承办理。但又因家庭原因,洪女士往返于新疆、南通、上海等地,均无法完成继承公正。现在洪女士年事已高,经不住长途跋涉,希望银行能想办法为她解决“继承难”的问题。在存款明细的核实过程中,网点工作人员发现洪女士丈夫身故几个月后,有笔8万多元的社保资金转入,因此导致存款超过5万元,无法办理小额继承。2024年6月,正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优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有关要求的通知》(金规【2024】6号),根据遗产继承新政策,可以简化流程提取已故存款人丧葬费和抚恤金。网点运营主管向客户解释了新政,并建议客户前往社保相关部门核实该笔资金的来源,如能确认为葬费和抚恤金,则能解决客户的难题。经过客户、网点、社保相关部门等历时1个月的沟通,最终洪女士将相关证明材料准备齐全,在网点顺利办理了遗产继承手续。
监管提示:为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便利群众办理存款继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简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相关事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18号)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业务办理要求。金融机构充分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实施的已故存款人遗产继承最新政策,协助客户与社保等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将政策优化应用于实际,为客户提供“最优解”,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
典型案例2:规范“适老化”,护航“银发族”乐享金融服务
客户黄先生已年近八旬,腿脚不便,无法亲至柜面办理业务,曾经主动联系某保险公司远程客服,但由于涉及的十几份保单年代久远,缺失的信息较多,办理遇到困难。保险代理人获知后立即上门帮助客户梳理保单问题,并主动与保险公司柜面工作人员联系寻求支援。虽已是下班时间,但网点柜员想到有位老爷叔此刻正焦急等待着,毅然决然留下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随即立马通过空客外呼服务与客户进行沟通。1个多小时后,黄老先生提出的所有业务需求都得到了妥善处理,不禁连连感谢,称赞内勤人员的专业与对待老年客户的耐心。
监管提示:为积极建设完善老年友好型社会,监管部门不断指导和推动金融机构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各机构通过在服务网点设置老年人休息区,配备放大镜、老花镜、爱心座椅等敬老设施,提供老年人专属绿色通道,确保老年客户享受到优先排队、专人接待的专属服务。此外,当老年客户不方便临柜时,金融机构为老年客户提供上门金融服务,免去老年人“奔波之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典型案例3:推出“养老批次贷”,助力普惠养老金融
近年来,市民养老服务预期较高,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也备受关注。某养老服务机构为了让更多老人享受便利化的健康养护服务,加大人力和设施投入,运营面临资金难题。某商业银行为提升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主动对接联系了多家养老服务机构,并实地走访调研养老产业情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最终推出“养老批次贷”产品。该产品是商业银行与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联合推出的一款养老领域专属贷款,对于单户授信额度在1000万元(含)以下的养老产业客群先行审批、放款,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见贷即保”,共同搭建符合上海特色、贴近产业需求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新模式,进一步为上海市养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该行支行基于此产品,第一时间为该养老服务机构定制了一套融资方案,仅用5天就发放了300万元养老批次贷款,解决了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监管提示:近年来,我国着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监管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养老支持力度,创新推出各类适用性、针对性强的养老融资产品,积极支持养老产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同时提供优惠信贷政策及利率,减费让利支持实体企业,有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文字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华侨银行有限公司温馨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新型电信网络诈骗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注销保险服务”“航班延误退费”“赠送礼品”等为借口,向个人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诱导消费者下载指定的聊天软件、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并让个人开启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不法分子“实时监控”消费者手机、电脑屏幕,“指导”消费者进行银行卡绑定、密码修改等操作,同步获取个人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二、“AI换脸拟声”类诈骗。不法分子以“网店客服”“营销推广”“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联系消费者,采集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利用“换脸”“拟声”等技术合成消费者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其亲友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随后立即转移资金。此外,不法分子还可能对明星、专家、执法人员等音视频进行人工合成,假借其身份传播虚假消息,从而实现诈骗目的。
三、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等概念,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吸引群众关注。并将个人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个人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特殊资源”等诱骗个人参与投资,引导个人在伪造或仿冒的投资平台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个人加大资金投入,随后迅速转移资金。
四、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不法分子在网络游戏或社交平台中发布虚假的游戏账号、装备、点卡买卖信息,以“低价出售”“高价收购”为噱头,吸引游戏玩家关注。对想低价购买游戏产品的玩家,不法分子诱导其绕过正规游戏交易平台与其进行线下交易,当玩家支付钱款后,不法分子便消失无踪;对想高价出售游戏产品的玩家,不法分子诱骗其登录虚假交易网站进行交易,并以各种理由要求玩家先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费用才可“提现”,并不断要求玩家充值更多金额,随后迅速转移资金。
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强化反诈意识、提升反诈能力,应当:
不盲目不轻信,不贪小利防骗局。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对退还费用、礼品赠送、保本高息、高价收购等“天上掉馅饼”的说辞保持警惕,避免贪图小便宜,遭受大损失。避免盲目跟风或投机心理,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轻信“稳赚不赔”或“保本高收益”等说辞。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提升识骗防骗能力,谨防财产遭受损失。
拒绝“共享屏幕”,保护信息防泄露。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纵本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定期检查账户安全设置,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转账汇款严把关,谨慎操作护财产。涉及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防范资金被骗风险。在接到涉及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时,及时通过官方机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或诱导信息,不贸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账号转账汇款,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在转账汇款前,务必认真核对对方身份和信息,确保资金是转给真正可信任的人员或机构。
正规渠道保权益,遭遇诈骗速报警。群众如遇经济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可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同时,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人员,避免再次受骗。
文中主要内容整理和摘编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文章《关于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
近年来,以“减免债务”“代理退保”为代表的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持续蔓延,有的已形成有组织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利益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诉求,依法理性维权。
“代理维权”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宣传信息夸张不实。不法分子通过网站、自媒体平台等发布信息,声称可以“优化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以“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众多案件”等为宣传噱头,虚构成功案例,诱导消费者。
二、牟利方式花样繁多。不法分子常以各类“咨询公司”为伪装,向消费者收取高比例维权提成、手续费、咨询费。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还要求消费者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交其“保管”,以便其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牟利、截留维权退还资金,甚至擅自代消费者办理信用卡、小额贷款等套取资金。
三、“维权手段”涉嫌违法违规。不法分子教唆消费者或以消费者名义发起大量不实投诉举报,提供夸大或虚假的证据,如编造误导销售、暴力催收等情节,虚假报警谎称身份证丢失被冒名开卡或信用卡被盗刷等。
“代理维权”乱象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以下风险:
一、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消费者一旦签署所谓的“代理维权”协议,不但需支付高额维权费用,还有可能被非法侵占维权退还资金,甚至被套取贷款、信用卡资金,将面临资金损失。
二、面临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后,可能面临信息被泄露倒卖风险。消费者如想终止“代理维权”,不法分子可能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消费者及亲友进行骚扰恐吓,干扰消费者正常生活。
三、面临法律责任风险。不法分子诱导消费者采用涉嫌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维权,甚至被诱导参与非法集资等,消费者一旦听信教唆,可能被卷入报假警、伪造证据资料、敲诈勒索等违法违规行为。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理性选择适当产品和服务。请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从正规渠道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勿受“更高收益”“全额退保”等诱惑,购买或换购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产生不必要纠纷。
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时,请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切勿受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避免陷入法律风险陷阱。
三、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华侨银行有限公司温馨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虚假“征信修复”“征信洗白”陷阱
近年来,部分金融消费者在办理贷款、信用卡时,发现自己的信用报告上有多次逾期记录,影响到了业务审批通过。在短视频及新型社交平台看到所谓“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的宣传广告时,就寄希望于这些非法中介能够帮助自己修改逾期记录。这些非法中介通过批量制造投诉材料、流程化包装等手段开展所谓“征信修复”业务,试图通过监管部门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施压,以达到费用减免、逃废债务、纠改征信等目的。事实上其中拿钱跑路、欺骗金融消费者的情况比比皆是,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会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套路一: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
这类骗局利用公众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及对“征信修复”概念的误解,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代理、咨询”等名义发布广告、办理业务,教唆信息主体用“非恶意逾期”“不可抗力”等理由或伪造证据材料进行投诉,借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通常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不予退款或直接跑路失联。
套路二:征信培训、加盟诈骗
这类骗局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开办培训班,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广泛发展下线,实则为骗取加盟代理费。所谓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人通过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试图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的目的。
套路三:骗取个人敏感信息
这类骗局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风险提示】
一、“征信修复”是完全不存在的概念。所有规范征信业、征信机构的相关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未提及“征信修复”的概念。线上线下流传的关于个人征信可以进行修复的说法纯属虚假宣传,误导金融消费者认为只要投诉就可以对正确记载的征信信息进行随意更改或删除。
二、即便有了逾期记录也不必过于紧张,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自欠款和欠息还清后保留5年,不会伴随终生。
三、金融消费者如果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即可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处理。金融消费者应树立依法理性维权意识,直接向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反映诉求,进行征信异议申请或投诉,或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依法合理维权。
文中主要内容整理和摘编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文章《以案说险:“征信修复”不可信,“征信洗白”是诈骗》
华侨银行有限公司温馨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坚持 “适当性原则” 科学理性投资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对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开展消费者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
“适当性原则”就是要把与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产品,通过合适的渠道,提供给合适的投资者。
金融消费者应该:
认真阅读和了解相关产品的文件和风险揭示书,通过合法途径了解存在的风险。
如实、客观填写投资者风险测评表中的各种信息,客观负责评估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由他人代为评估的行为。
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收入水平、风险偏好,理性选择合适的储蓄、理财、基金、信托、私募等投资产品,切记不要盲目投资。
远离非法推荐股票基金期货、非法代客理财等行为,警惕“保本高收益”等虚假宣传,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投资。
文中主要内容分别整理和摘编自《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文章《风险提示:坚持“适当性”投资》
【案例介绍】
老李今年刚退休,老伴走得早,儿女又都在外地,退休后老年生活甚是孤单。他虽然身体健康,却时常为未来如何应对养老、看病难等问题发愁。这时候,他遇到了“好心人”小王。
小王对老李嘘寒问暖,跑前跑后照顾,陪老李聊天、帮老李干活、送老李小礼物,打出一个又一个“温情牌”,逐渐得到老李的信任。之后小王通过带老李实地参观养老公寓项目、体验高端养老公寓入住,同时营销养老项目高额回报,购买项目名额有限等作为诱饵,诱导老李投资购买该养老公寓项目。老李转款50万元签订合同后,却迟迟未见公寓建设。老李赶紧追问小王,发现小王电话关机,从此人间蒸发,老李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案例分析】
近年来,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案件时有发生,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主要有以下几种套路形式:
套路一:以投资“养老项目”名义非法集资。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名义,以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承诺高额回报、名额有限、“有限合伙”“私募基金”等形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套路二: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名义,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会员卡充值,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套路三: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礼品、养生讲座等欺骗、诱导方式,以销售养老产品、“保健品”、提供养老服务的名义或者以高额利息为诱惑,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套路四:以“以房养老”等名义吸收资金。以“以房养老”、每月坐享高息收益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诱骗老年人通过房产抵押借款理财,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风险提示】
一是抵制诱惑,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保险”、高息“理财”,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受“先返息”之类的诱饵。
二是树立正确投资意识,通过金融机构客户服务电话、银行官方网站等正规服务渠道咨询购买金融产品。不与自称是银行、保险从业人员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欠条。
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关注正规机构发布的银行、保险、广告信息和非法集资风险提示,遇到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及时举报投诉。
四是理性识别“理财”“保险”产品,务必提高警惕,做到“四看三思等一等”:
“四看”:一看合法性,不仅看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还要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有没有实体项目,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四看投资项目,是不是主要盯向老年人保健、康养等特殊服务领域。
“三思”: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等一等”: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等一等,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必要时可到公安机关咨询。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
犯罪分子诡计多端,投资理财要擦亮眼睛,遇事多寻求官方渠道帮助,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自觉远离非法集资。
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云南监管局